这是先富帮后富的“长跑”——常州对口帮扶安康以来,两市携手走过快速发展、绿色崛起的5年,一起奔小康。
这是跨越千里的“握手”——5年来,两市党政互访、县区结对,常州69名干部,名科教文卫人才,倾力支援安康。
这是真诚务实的合作——5年来,常州28.亿元财政资金注入秦巴山乡,实施帮扶项目个,携手迈向高质量。
26年间,常州、安康两地经济合作促发展的点点滴滴,协作交流抓建设的分分秒秒,定格在秦巴大地的每个瞬间。按照国家东西部协作战略和两地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从项目建设、就业扶贫到产业合作、干部交流,常安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协作交流的领域越来越广,为老百姓创造的幸福吉祥越来越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苏陕协作的“常安实践”正蓄势前行,迈上追赶超越新征程。
跨越千里“走亲戚”,交流协作增活力
年6月20日,安康党政代表团到常州考察,看项目、拓思路、兴产业;同年7月1日,安康迎来常州党政代表团,叙情谊、话合作、谋发展;年4月20日,常安通航,安康党政代表团赴常州考察访问,举行招商推介会……这一趟趟紧凑、密集、跨越千里的“走亲戚”,使两市关系越来越紧密,推动苏陕协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按照江苏、陕西两省《进一步加强扶贫协作和经济合作战略协议》,我市10个县区和常州6个市区,以及农业、教育、卫计、人社、科技、工信等多个部门签订合作协议,率先在全省实现苏陕交流县级协议全覆盖,深化拓展结对帮扶关系,累计实现镇镇、村村、村企结对帮扶个,学校、医院结对帮扶个。
同时,采取人才选派、双向挂职、培训考察等方式,促进双方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两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交流学习累计批次1万余人。我市推送的9篇典型案例先后入选《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携手奔小康案例选编》。常州对口帮扶安康工作组荣膺“陕西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10县区帮扶联络组、11名优秀干部人才分别荣获脱贫攻坚“创新奖”“奉献奖”。
拓宽致富“连心桥”,抓牢项目兴产业
我市坚持把苏陕协作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治本之策,聚焦益贫项目,振兴富民产业。“十三五”以来,建成石泉醉美桑海乡村旅游区、岚皋宏大猕猴桃产业示范园、恒口恒晨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等苏陕产业合作示范项目个,到位投资20.42亿元。全市个现代茶叶园区中,苏陕资金支持茶园项目个,投入资金2.41亿元,带动3.49万名贫困群众致富。
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我市积极推行“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发展模式,在常州市的帮扶助力下,结合毛绒玩具产业劳动密集、技术门槛不高的特点,从年1月23日第一只毛绒玩具在社区工厂下线,到如今每天有80万只毛绒玩具从我市发往北美和欧洲市场,两地携手把陕南地区劳动力优势转化发展优势,吸引江浙企业入驻,有效破解稳定就业难题。
“十三五”以来,全市7个苏陕扶贫协作项目涵盖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消费扶贫、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累计建成运营社区工厂家、吸纳就业2.95万人,其中毛绒玩具企业家、吸纳群众就业1.51万人。
铺设帮扶“快车道”,开通消费“直通车”
40出头的何国平是岚皋沪秦贸易公司老板,自年通过苏陕协作帮扶万元后,租赁了厂房和冷库,购置冷链运输车,在江苏开设平方米的实体店。从此,大量的岚皋土特产走俏江苏市场。
为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我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民参与的方式,坚持把消费扶贫作为巩固脱贫成果、聚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通过市场推介、电商营销、活动展销等方式,使紫阳富硒茶、汉阴香米、平利绞股蓝、岚皋魔芋等秦巴山区的土特产,从田间地头走向市民餐桌,实现贫困地区与江浙消费市场无缝对接。“十三五”以来,全市销往全国各地扶贫产品累计.45亿元,销往江苏地区特色农畜牧产品6.05亿元,帮扶带动贫困人口2.4万余人。
以苏陕扶贫协作为契机,常安两地通过建立劳务协作机制,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十三五”以来,通过组织劳务输出、“订单式”劳务协作等方式,培训贫困劳动力人次,转移到江苏就业人次,贫困学生就读名,就地就近就业人次。同时,江苏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协作,向我市捐赠资金万元,捐物折款万元。疫情防控和抗洪救灾期间,常州市捐赠物资万元,社会力量帮扶成效明显。
山高水长情相牵,经济协作心相连。在《苏陕“十四五”协作框架协议》的指引下,常安协作迈入新发展阶段。我市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奋力把生态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转化为发展优势、产业优势、项目优势,通过苏陕协作打出落实“组合拳”,推动“常安实践”跑出发展“加速度”,携手并肩书写高质量发展新奇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