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股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归陕西师范大学 [复制链接]

1#

年,陕西师范大学的前身,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在古都西安诞生。这所创立于抗日战争决胜时期的师范专科学校,凝聚着即将从烽火硝烟中走出的国人对国家、民族未来深切的期望。毛泽东主席的老师、国学大师黎锦熙先生,国民*元老于右任先生等一批国之栋梁亲自参与学校筹建。陕西长安籍留美学者、著名教育家郝耀东先生出任第一任校长。年5月,陕西师范学院与西安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筚路蓝缕,斗转星移。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艰辛起步,五六十年代的并校磨合,七十年代的拨乱反正,到八九十年代的兴校之路探索,世纪之初的跨越式前进,再到近十年来的转型发展……74年来,学校牢记师范大学的责任与使命,始终与民族命运的起伏共振,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相连,秉承“厚德、积学、励志、敦行”的优良传统,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特别是为西部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今天,陕西师范大学已发展成为教育部直属、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教师的摇篮”。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延四海名师以育人

陕西师范大学坚持手写录取通知书

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陕西师范大学以其博大的胸怀和优良的学术传统,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择优引进、强力培养、优化结构、培育团队、成就名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实行“学校推动、学院主动、部门联动、典型带动”的人才工作机制,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导向,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优化队伍结构,创新工作机制,营造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

经过不断努力,学校师资队伍的规模逐渐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一支规模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国际化水平稳步提高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师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人,占教师总数的70.8%;具有半年以上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教师人,占教师总数的44.5%;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达67.6%,已成为学校师资队伍的主要力量。高层次人才类型和数量显著增加。学校现有双聘院士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人才3人,科技创新领*人才1人,教育部特聘专家1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全国、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7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0人。高层次人才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团队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愈加凸显。

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陕西师大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揭牌

教育是国之大计,*之大计。建校以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弘扬西部“红烛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人才30余万人。他们坚守教育报国的人生理想,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用知识和力量,以坚忍的努力和大爱之心,启发民智、造福民生,播种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仅西安,多所普通中学中,陕师大各类毕业生余人;多所小学中,师大毕业生余人;1多所幼儿园中,师大毕业生余人。

本科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陕西师范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设立本科教学终身成就奖,鼓励教师倾心教学、潜心育人;组织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启动信息化教学改革,成立通识教育中心,调整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加强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取得明显成效。6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批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创新师范生实习模式,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学校获评陕西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第二批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通过开办创新实验班、暑期学校、慕课学习,以及教授接待日、专家导引室、本科导师制等措施,积极探索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新途径。毕业生年度就业率连年保持在高位水平。

目前,陕西师大共有本科专业63个,其中师范类专业21个,非师范类专业42个,在校本科生余人,其中师范生余人。初步形成了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体、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学科门类齐全,专业结构比较合理的本科专业结构体系,新兴学科与优势学科相互交融,本科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在国家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学校一批项目进入国家建设平台。

学校有全日制研究生余人。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研究生规模适度增长,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数量大幅提高。

明确思路创新机制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学校开展海外游学项目

教育质量的提升,建立在学科建设的坚实基础之上。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基本形成了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互协调、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互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互促进的格局,学科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年9月,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出台《陕西师范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年)》,确立了以中国语言文学为龙头,以心理学、化学为两翼,并分别以这三个学科为重心,以诸多研究领域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一头两翼”一流学科群建设思路。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教育博士),博士后流动站18个,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史、数学、化学、生物学等8个B+学科,13个学科位列前30%,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和农业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启动交叉学科培育计划,首批培育边疆学、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学习科学、化学生物学、复杂性科学、能源新材料与器件、民族历史学、量子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等9个交叉学科。年11月,上海软科正式发布“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学校34个学科上榜,上榜学科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并列第33位。其中,心理学学科排名位列前5%;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美术学等4个学科位列前5%-10%。

学科发展水平是学校实力层次的集中体现。聚焦学科高峰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和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学校重点突破、以纲带目,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学校获批两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启动建设高等科学技术研究院,为打造学科高峰提供了重要平台支撑。

按照一流学科群建设思路,学校将进一步改革学科建设机制体制,优化学科结构,将选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激发现有教师队伍潜能相结合,培育标志性成果与提高科研产出总量相结合,通过*策引导快速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切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出实效。

助力学校内涵发展服务国家地方需求

学校*委书记程光旭带队赴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陕西师范大学把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看作是学校实现内涵发展、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综合化、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学校科学研究坚持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研能力显著增强,科研经费实现倍增。

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获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新增国家相关部委研究基地2个;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总数连续三年位列全国高校前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国家民委和全国妇联重点研究基地各1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8个。年,学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和基金总立项数实现历史性双突破。自然科学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获批立项数连续超过项;年以来,新增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7项,首次以牵头单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获批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基地”;共发表科技论文篇,高水平论文逐年递增,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实现突破。

年10月,学校房喻教授团队SRED系列爆炸物探测仪通过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新产品鉴定会,其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目前国内外市场上重量最轻、尺寸最小、检测速度最快的便携式高灵敏度微痕量爆炸物探测仪器之一。目前,超灵敏隐藏爆炸物荧光探测技术和设备已经实现了工业生产和规模销售,相关产品在十九大、G20峰会、博鳌论坛,以及深圳地铁、西汉高速等重大活动或重要场所安全保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刘生忠教授团队多次创造并保持柔性以及刚性平面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世界最高效率,并与陕煤研究院合作,率先将“超低电阻柔性ITO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市场应用。学校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期为陕西省发改委、科技厅、林业厅等省直部门以及汉中、商洛、安康等地提供技术服务,制定省级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组建陕西省*姜、绞股蓝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编著培训教材,培训药农与技术人员2万余人次;研究制定规范化种植技术30余项,推广规范化种植面积27.89万亩,抚育野生药材50.85万亩,年新增经济效益数亿元,极大地促进了陕西省乃至全国中药材质量的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此外,学校在文物保护、旅游规划、土地资源开发、食品加工和贮藏、创新药物研发等更多研究方向上,与陕西省、西安市*府以及多家企业、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和良好的*、产、学、研关系,全面融入大西安建设,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学校积极承担教育部、文化部非遗培训任务,参与陕西文化资源研究、开发、保护等工作,为提升陕西文化影响力作出了师大贡献。获批“关中地区出土西周金文资料整理与研究”“张载文献集成与理学研究”“中国西北地区西区歌谣语音文化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篇咨询报告得到了陕西省和西安市的认可和采纳;承担的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秦风》8集文化电视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推动了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另外,在城市及旅游规划、国土资源利用、青少年成长等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为陕西省地方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教育人文交流

丝绸之路三个联盟成立

秉承着兼收并蓄,互通共融的理念,学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开放办学,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教育部陕西省人民*府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合作备忘录》精神,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勇担新时代师范大学的新使命,力争在国际交流交融的大趋势下,当好教育人文交流共同体建设的先行者。

学校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人文社会科学联盟”“图书档案出版联盟”,发布《丝绸之路教育人文交流与合作西安共识》,启动建设“一带一路”文化教育传播智慧港,举办“一带一路”中俄教师教育高端论坛,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全球交流合作伙伴数达个。

年,陕西师范大学启动了由一批在丝绸之路研究领域有很高造诣的本校专家学者加盟的“丝绸之路智库集成”编纂工程,从多个领域、不同角度阐发了“一带一路”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提供全领域、全视角、体系化的智力支撑。截至目前,“丝绸之路智库集成”中,《丝绸之路通鉴》第一辑20部著作已全部面世,8卷本《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已出版六卷,8卷本《丝绸之路文明史》正在编撰中。

学校积极构筑“一带一路”核心智库,聚焦国家和地方相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整体水平较高、研究基础雄厚的智库平台群,为国家和区域*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6个智库机构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智库综合指数居“”高校第11位。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和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入选“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丝绸之路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乌兹别克斯坦研究中心”“土耳其研究中心”“阿富汗研究中心”4家机构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西北跨境民族与边疆安全研究中心也成功获批为第三批国家民委民族理论*策研究基地。俄语中心、国际长安学研究院等智库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积极发挥高校优势推进科技教育扶贫

游旭群校长赴安康市岚皋县推进当地脱贫攻坚工作

历史记录下的不仅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坚定步伐,也同样记录下了一幕幕饱含责任担当的温情故事。白芨,这个并不为太多人熟悉的稀缺中药材,因为学校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王喆之教授而被岚皋百姓所熟知。多年来,以他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团队坚守田野、心系三农,用实际行动实现科技报国、奉献西部的理想。

年以来,根据教育部和陕西省委省*府的部署,陕西师范大学分别承担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和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的定点扶贫任务。学校依托科教优势,结合当地县情,建立校地扶贫工作有效机制,积极开展科技惠民和精准扶贫,先后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科技产业帮扶、生态旅游文化开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具体工作,确定了以基础教育帮扶为龙头,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开发为重点,以基层**干部培训、民生条件改善、基层*建、社会力量参与、爱心捐赠等形式为辅助措施的“1+2+X”扶贫模式,连续几年被陕西省扶贫办考核为优秀,云南省教育厅专门来函致谢。

学校将基础教育扶贫放在扶贫工作核心位置。为解决当地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师大与岚皋县*府签订了“教育脱贫发展框架协议”,学校教师干部教育学院积极为岚皋县争取“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名师大篷车”等项目支持,对岚皋县中小幼一线教师开展“名师送培”活动,培训教师0余人次。师大附属中学派遣中学特级教师在当地开展主题报告,培训当地中学校长、教研室主任、学科教师、班主任等多人次。学校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高中教育需求紧密结合,在附属中学设立了“景谷班”,开展景谷高中干部教师跟岗培训学习等教育扶贫工作,使景谷师生直接享受到学校及附属中学的优质教育,在贫困山区教育精准扶贫方面开启了深度合作的全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水平整体提升的新路子。

年4月底,学校依托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和岚皋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陕西省首个“非遗文旅小镇”——杨家院子的建设。

学校与岚皋县委书记周康成签署《陕西师范大学岚皋县人民*府非遗文旅小镇(杨家院子)项目策划合作框架协议》

风好正是扬帆时,同心共筑师大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陕西师范大学这棵深深扎根于祖国西部土地的大树,又沐甘霖,再绽新蕊,正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更加务实的作风,为把学校建成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开启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征程而奋勇前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