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年第22期
编者按: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经过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战,中国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宣告历史性解决,中国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
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中国青年》杂志推出《脱贫攻坚青年力量》专刊,共分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回访习近平到过村庄的年轻人”“山西灵丘、石楼:返乡青年创业记”“乡村振兴,徐徐展开的青春”“脱贫攻坚中的青年力”“小康生活的幸福读本”五个版块。全方位、多角度讲述了“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中的青年故事。
从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从曾经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到革命老区贵州遵义花茂村……这些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村庄,青年们发展得怎样?回到山西灵丘、石楼的年轻人又在怎样创业?脱贫攻坚中的青年贡献度几何?那些立志乡村振兴的青年们,正在如何展开他们的幸福读本?从即日起,《中国青年》杂志全媒体推出“脱贫攻坚青年力量”专栏及系列报道,我们且行且听且看。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回访习近平到过村庄的年轻人”系列报道④
年4月·陕西安康
蒋家坪:“活起来”的村庄
文、图/《中国青年》杂志记者彭姝疑进入雨季,蒋家坪村千亩山茶园上云雾弥漫。
这里是陕鄂渝三省市的交界地带,地处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一组的三头山上,四周青山环绕,气候温润,雨量充沛。
早在唐代,平利县即为中国八大茶区之一,是历史悠久的茶乡。年,蒋家坪村集体茶园建成,茶叶品质好、无污染且富含硒元素,却因为缺乏技术和管理,且地处秦岭深处、交通不便,逐渐荒芜。
年,村*支部引进女娲凤凰茶叶有限公司,亩老茶园被陆续改造,平方米茶叶加工厂建成,开始以每年15吨的茶叶销量,缓缓带动起这个深度贫困村的建设和发展。
年以来,“茶旅融合”成为蒋家坪村新的脱贫突破点,窄土路逐渐拓宽成水泥路,集种植、加工、销售和茶旅开发于一体的茶产业链初步形成,“人均两亩茶”的目标实现,年全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因茶而富、因茶而业。茶山,就是这里的“金山银山”。
蒋家坪村千亩山茶园
“青山与人”的逻辑
今年59岁的罗显平从没想到过,习近平总书记会到蒋家坪村来。
年4月21日一早,作为村支书的他不到5点就起来上了茶山。上午的雨一直没停,当看到车队从公路上驶进村子,罗显平感觉激动得有些不真实。“车上走出来一群人,一个熟悉的面孔映入我的眼帘,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后来,他向来茶山参观学习的人们这样讲道。
罗显平清楚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问了当地村民的住房问题,包括居民饮水、茶叶收成、价格、土地流转、参加分红、务工收入……“总书记关心的都是老百姓特别关心的问题,都是特别实在的,是跟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一点一滴的事情。”
在与茶农交谈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能够在这里脱贫奔小康,做好这些事情,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他对乡亲们说,“你们这里已经在变,将来会变得更好。”“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强调:“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两山理论”提出的15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蒋家坪村,在关于这个问题的阐述里加入了“人”的角色,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的同时,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据现任老县镇副镇长、蒋家坪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杨东介绍,蒋家坪村后续的发展打算围绕4个目标来做——脱贫攻坚的样板村、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员干部教育的基地村、“两山理论”的实践基地。而总的目标,是将村子打造成为一个4A级茶旅新村。
蒋家坪村千亩山茶园记录着习近平总书记来此考察时的足迹
素有“女娲故里”之称、面临*洋河,坐拥千年道教平安宫、千亩山茶园、千年古茶树……虽然多年来这些资源因交通原因没有得到挖掘,但蒋家坪村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比如‘两山理论’的实践基地,对于我们镇上来讲,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肯定会按这个思路来发展。山上兴产业,作为蒋家坪村,总书记要求了,因茶兴业、因茶致富,我们一定要把茶产业做好。”杨东说,“实现生态茶旅新村的目标,首先要把保护好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建管并重,依托茶叶发展旅游,推进乡村振兴。”
据杨东介绍,今年秋季蒋家坪村又有亩茶园投产。年,这里退耕还茶了亩土地,加上二十世纪陆续建设起来的老茶园,茶园面积已经突破2亩,意味着可以做到人均两亩园。
“人均三亩园,户均就是1万元。”杨东说。对蒋家坪村位于山上的产业园来说,虽然这个目标目前还未实现,老茶园还在改造,新茶园也在建设过程中,但距离目标的实现已指日可待了。
“总书记来了我们村之后,我们比以前更忙了。”杨东笑着说,“忙起来大家肯定在做事,做了事以后肯定就会带来变化。”
把细小的事情做好
4月21日当天,陈剑桥一直在村上忙活。他在手机上反复看总书记来平利县的视频、图片,觉得“我的天,真是非常振奋人心”。
陈剑桥所在的凤桥村与蒋家坪村相邻,直线距离不到五公里,他觉得这是自己“一辈子离总书记最近的一次”。虽然没能亲眼见到,这位年轻驻村干部的激动心情一个多月都没有平复。
陈剑桥今年31岁,现任安康市平利县团县委副书记。年7月起,他被派驻到平利县正阳镇龙洞河村任第一书记,一年后又被派驻到平利县老县镇凤桥村任第一书记。用同事的话形容他的工作经历,就是“调进团县委后,没在单位待过一天就下来驻村了——娃天的时候驻村,现在娃上幼儿园中班了,还在驻村”。
“我属于从家门、校门、机关门走出来的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也不善于和群众打交道。”陈剑桥回忆自己下基层之初,工作千头万绪,他有种“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感觉。
平利县地处陕南地区,这里自然灾害多发,扶贫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做好易地搬迁、移民安置。而刚开始驻村就发动村民搬迁,对这位年轻干部而言并不容易。
“最头疼的就是做农户的搬迁工作。”陈剑桥说,“有的村民住在山高沟深的地方,不通路,不通自来水,到了阴雨季节还容易发生地质灾害,我们发动他们搬迁出来,但是有人就会不理解,觉得这是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而且自己的生产资料全部都在这,就是不走。”
“咋说都说不动。”遇到的问题多了,陈剑桥总结出做农村工作的第一条规律,“做农村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地、有侧重点地开展工作。这些人不搬,我们就发动旁边的人,发动亲戚,发动周边的邻居。大家都搬了,或者发动大家来给他做思想工作,人心都是肉长的,是不是?”
刚到村里,陈剑桥把扶贫工作想得很简单,“就是给大家东西,不停地给。给钱、给米、给粮、给油……这就是扶贫。”
“结果不对。”工作没多久,陈剑桥立马否认了自己“最初的幼稚”。“举个例子,我们村有一位村民叫邹定勇,他身患残疾,有一定的劳动力,脑袋特别聪明,平时就待在家里玩手机,家里靠父母打工的微薄收入度日。”陈剑桥知道不可能一直给他送物资而已,于是驻村工作队给邹定勇租了一个房间,发动他开网店,销售村里的土特产,县上一有电商培训也会让他去参加,随后又将他发展到自己的队伍里,成为村上的一名信息员。
现在的邹定勇忙碌了起来,一个月的电商收入和工资加起来有0多块——这样不仅解决了他一家的脱贫问题,还将村里的农产品推销了出去,起到了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
凤桥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剑桥(右一)走访贫困户
“我慢慢了解了农村工作是啥样的。”驻村4年,陈剑桥告诉自己,“做农村工作,不要急,更不要只坐在办公室里想,必须要沉下身子,俯下身段,去和农民打交道。”
他还记得刚驻村时为了解决两家农户关于一只鸡归属的纠纷,焦头烂额了很久——“我就很不理解他们,一只鸡嘛,你邻里邻居的,就两家把它杀了一起吃了不行吗?”
后来他才明白,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这只鸡,要调和的是两家人多年来根深蒂固的矛盾。“农村工作就是这么做的,出了问题,不应该着眼于问题本身,把两家的矛盾调解好了,其他什么事情都解决了。”
在自己的工作总结中,陈剑桥这样写道:“我在基层学会了与农民打交道,学会了说群众话、做群众工作,了解了目前农民、农村所需要的*策,同时让我接了地气,磨平了性格的棱角,从稚嫩走向了成熟。”
而对于这次总书记来访,他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句“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句话让他坚定了接下来要把凤桥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起来的决心。
与蒋家坪村不同,凤桥村因为缺乏成片的土地,在发展集体经济收入方面困难重重。而如今村上新承包的亩茶园,便成为“全村的希望”——至今已逐渐带动60几户农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元以上,土地流转费用也达到3万元。
“无论如何要把这几百亩的茶园管好、经营好。在总书记这次视察的大好趋势下,打造自己的品牌。”陈剑桥说。
临近年底,脱贫攻坚任务已逐渐收官,而坚持“四个不脱”、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陈剑桥知道如今的工作重点,是要为接下来的乡村振兴打好基础。
“产业这块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急功近利,你这块适合做啥做啥,能做啥做啥,不能搞大水漫灌。我们就是把细小的事情做好,把*策落实好,把产业发展好,把帮扶做好,民心凝聚起来,应该困难不是很大。”
年轻人回来了
蒋家坪村一隅
谈起蒋家坪村的变化,杨东最大的感触就是“这个地方活起来了”。
由于搬迁力度大,这里安置点的民众情况多是“鳏寡孤独”,平时村子里人少,走动得也不多。而自从4月21日之后,杨东感觉自己“一天见到的人比过去在这里待了三年见到的人都多”。
因为人流量急剧增加,蒋家坪村家家户户门前的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乡亲们的精神面貌也都焕然一新起来。“因为人来了,这个地方有氛围,大家的脑筋也都动起来了。”据杨东说,自从总书记来视察之后,村里自主发展起来的农家乐就有6家,而之前仅有两家,还都是辛苦动员的结果。
如今,茶山步道下的房子里新开起一间小卖部,老板名叫沈付荣,今年已经55岁。他发现自从4月21日之后,参观茶山的人越来越多,村子里却连一个能买水的地方都没有。于是在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离开村子的第五天,他便开始进货,在自家的宅院旁边开了这间副食商店——除了卖水、饮料、零食之外,还有很多农产品,其中的茶叶还是他自家炒制的。有了这个营生,他便不用再外出打工了。
“而且很多年轻人都回来了。”这让杨东颇为惊喜,“你这个地方有知名度了,回来做事,也就有平台了。”
30岁的罗杰和这里的年轻人一样,大学毕业后便离家打工。在深圳工作的近10年时间,他一直有回家的打算,但没找到合适的机会。而经过这次,昔日沉寂的山村在“五一”期间日均人流量突破了0人,看到连镇上的交警都被派到村里指挥交通,罗杰强烈地感受到了家乡发展变化的机会,于是决定不再离开。
他打算把当地的茶叶、绞股蓝、木耳、竹笋、香菇等土特产汇集起来,在村里建起一个农产品展销厅,向外界推销原汁原味的家乡味。
如今,他的店铺位置已选定,等待房屋外观设计的同时,他在抖音上开设的以“老县生态茶园”为名的账号,粉丝已经累积了近1.5万。他总能收到网友的留言,大部分都在向他咨询购买农产品的事。
而当罗杰正在着手准备自己的展销厅时,同村的罗永远已经拿到了营业执照,在村头开起了一家“蒋家坪村农副产品生态直营店”,并注册了自己的茶叶商标。
罗永远开了农副产品生态直营店
罗永远今年29岁,一直离家在山东工作。4月27日,他回到蒋家坪在自家的农家乐里帮忙了一个月,便决定加快自己回家的进度——回山东收拾、处理好各种事情,他回家经营起了这间直营店。
关于推广蒋家坪自己的茶叶品牌,罗永远有着自己的想法:“我们整个村乃至整个镇、整个县发展茶叶产业,我觉得都没有问题,但是我觉得我们大家要凝成一股力量——不是说你卖你的茶叶,我卖我的茶叶——女娲茶、女娲毛尖、安康富硒茶、紫阳富硒茶……每个人都去注册自己的品牌,一团糟。我觉得咱们可以用一个品牌,但是品牌大了,人就会杂,这个产品又会出问题……”
罗永远的父亲罗延会是蒋家坪村的老支书,早在年,为在村里带头发展产业,罗延会自己出钱包下了整个茶园,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发展,如今这千亩茶园已成为整个村子赖以生存的宝库。
罗永远指着直营店里一面空白的墙壁讲着自己的构想——他打算在这里放一面78寸的大屏幕,用来实时直播各个角度下的茶山。“就是带你看24小时茶山的样子:云雾缭绕的样子、采茶工人的样子、不打农药不上化肥的生态农业的样子……你随时想看就看,不想看,我们也就在这里。”
他接下来的打算,是好好留在家乡,在父亲身边“先学做人,再学做事”。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而且我觉得现在时机跟时间都很对,慢慢地跟我爸学做人、学经验,再加上自己作为年轻人的一些想法,我觉得对于家乡的建设一定会越来越好,只能是越来越好。”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李志国刘朱婴
编辑:刘树晨